西安高考期间降雨,具体时段区域公布
西安高考期间降雨,具体时段区域公布
西安高考期间降雨,具体时段区域公布
碑林第五展室内景(nèijǐng)
近日,西安碑林(bēilín)博物馆展览陈列全新亮相,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涵向观众展现碑石文化的博大精深。从(cóng)老馆区到北区场馆,从单一的石质文物(wénwù)到多元的文物类型,展出文物从800余件增至2000余件,部分精品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该馆(gāiguǎn)的全面开放不仅是空间(kōngjiān)的拓展,更是文化深度与广度的延伸——
“十分清晰,比拓片还清楚(qīngchǔ)”
老馆区“新展(xīnzhǎn)陈”:只为展示效果更好
正如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xiéhuì)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zhǔrèn)陈根远所说:“西安碑林博物馆丰碑如林,翰香远溢;佛道造像,庄严清虚;墓虎村(mùhǔcūn)牛,威猛驯良(xùnliáng)——这里,就是被称为翰海奇观、雕塑宝库的西安碑林。”
陈根远介绍,从2017年起,陕西省开启碑林北扩工程(gōngchéng),力图改善碑林参观条件(tiáojiàn),为许多深锁库房未能展出的碑刻珍品提供了公开(gōngkāi)展出的机会。历经8年努力(nǔlì),近日碑林北扩工程竣工,这是1103年西安碑林迁至现址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
西安碑林博物馆调整后的文物展陈分布于老馆区和北区(běiqū)场馆。
目前,老馆区原有展陈面积8000平方米,呈“一轴两翼”式的(de)空间布局(kōngjiānbùjú),也一直是(shì)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核心区域,这里保留着第一至第七展室、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等经典陈列。这些展区不仅(bùjǐn)是该馆展品的根基,更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 “十分(shífēn)清晰,比(bǐ)拓片还清楚。”有一群来自北京的书法爱好者跟身边的朋友(péngyǒu)一边赏析《开成石经》,一边互相交流讨论。据悉,这种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展示效果,得益于馆方在(zài)更新展柜和照明设备同时,还给所有碑刻展柜更换了“低反”玻璃。
碑林石刻(shíkè)艺术馆展厅的唐11面观音像
东汉(dōnghàn)圭首仓颉庙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展陈上新,除了北区新展外,老馆区的变化也不少,特别是轴线(zhóuxiàn)上的第一至第七展室除调整石碑位置外,还从(cóng)石碑脚下的抗震台到文物本体和四周(sìzhōu)的灯光系统、环境氛围都有耳目一新(ěrmùyīxīn)之感;西安碑林中轴线上的7个展室宛如七扇通往不同(bùtóng)碑刻时空的大门,每扇门后都藏着无尽的文化瑰宝,等待着观众们去探索、品味和感悟。据悉,老馆区以保障文物安全为(wèi)前提,遵循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将保护和展示相结合,重新规划空间布局和参观路线,着力加强环境照明(zhàomíng)和文物低反玻璃,更换陈旧的展柜(zhǎnguì)、展具,充实展览内容、完善辅展信息、增加互动(hùdòng)展项,以期让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更好。
重温(chóngwēn)石经古韵 重视经典传承
再探我国(wǒguó)古代“石质教科书”
第一展室“宝刻儒光——《开成石经》展”,围绕《开成石经》本体,以《开成石经》的刻立背景、迁移经过(jīngguò)、历代保护和研究成果(yánjiūchéngguǒ)为主线,以七朝石经遗存、石经刊刻(kānkè)历史和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为辅线,全面展现(zhǎnxiàn)了《开成石经》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踏入第一(dìyī)展室,开启穿越千年的对话,儒家(rújiā)经典《开成石经(shíjīng)》依次矗立(chùlì),碑身历经(lìjīng)风雨却依旧字迹清晰。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在馆(guǎn)方新换(fāngxīnhuàn)的“低反”玻璃和灯光下,显得更为(gèngwéi)清晰、立体,似乎在静静诉说着大唐的那次刻经盛举。这部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儒家经典,被誉为我国古代“石质教科书”,涵盖《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12部儒家经典,为儒家经典标准范本。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看到一些与《开成石经》相关的辅助展品。这些展品通过多媒体(duōméitǐ)展示和详细的图文说明,介绍《开成石经》的刻立(kèlì)背景、迁移经过、历代保护和研究成果,如(rú)展室中展示《开成石经》的刻立过程,从选石、刻字到最终的立碑,每一步都凝聚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开成石经》在不同历史时期(shíqī)的保护措施,如宋代的修复、明代的加固等也都有所展示,这些措施不仅保护石经的完整性,也延续其(qí)文化价值(jiàzhí)。
第二展室(zhǎnshì)陈列有清刻《孟子》《大学》《中庸》等碑刻,全部加装隔震设施,增设(zēngshè)了多媒体设备(shèbèi)引导观众(guānzhòng)了解碑刻细节。其中,清康熙三年补(bǔ)刻的《孟子》17石,与唐《开成(kāichéng)石经》合为“十三经”,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儒家经典的内容(nèiróng),还展现了清代书法艺术(shūfǎyìshù)的高超(gāochāo)水平。为更好地展示其文化(wénhuà)价值,馆方综合它的时代、内容等因素,将其从原第一展室调整而来,与清刻《大学》《中庸》及记述陕西巡抚贾汉复(jiǎhànfù)为唐《开成石经》补刻《孟子》之事的《贾汉复补石经〈孟子〉诗》《贾公增刻〈孟子〉诗》等石刻一同陈列。为确保文物安全,馆方为它们加装了隔震设施,这些藏在石碑底下的设备,在发生地震时,可达到地面(dìmiàn)震动而碑体不动的效果。此外,馆方还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观众了解碑刻细节和碑文内容,方便(biàn)观众了解石碑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些多媒体设备的高度和角度(jiǎodù)跟展厅内的铜色金属展板一样,也是经过精心布置,方便每一位观众都能轻松触及,无须费力弯腰或抬头便能摸到。
多宝塔感应(gǎnyìng)碑 (局部)
聚焦(jùjiāo)碑刻形制的种类和发展演变
观众可一睹古代石碑种类的(de)丰富多彩
在第三展室内,各朝代各种形制(xíngzhì)的(de)碑刻竞相展现,东汉圭首仓颉庙碑古朴浑厚,前秦圭首广武将军碑气势磅礴,还有东汉晕首仙人唐公房碑、隋螭首孟显达碑、唐螭首道德(dàodé)寺碑、北宋螭首大观圣作之碑等22种碑刻。漫步其中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shíguāngsuìdào),透过这些不同时代碑首理解(lǐjiě)不同朝代的精神气质。馆方将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石碑集中在该展室,聚焦碑刻形制的种类和(hé)发展演变,向观众展示古代(gǔdài)石碑形制的丰富种类。
“晕首”碑呈圆形,顶部微微隆起,形似云彩(yúncǎi),故称为“晕首”,如仙人唐公房碑,碑首呈明显(míngxiǎn)云彩形。该碑原立于陕西城固县唐仙观,1970年移至西安(xīān)碑林。碑文记述了陕西城固人唐公房修道成仙的传说,也是(sh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
圭首碑首呈长方形,顶部平整,形似圭板,如仓颉(cāngjié)庙碑、广武(guǎngwǔ)将军碑。东汉仓颉庙碑原立于陕西白水县(báishuǐxiàn)史官村仓颉庙内(nèi),碑文记录东汉衙县(今白水县)县令刘羡奉太守刘明府之命修建祠庙的(de)事迹。该碑采用篆书书写,字体古朴典雅,笔画圆润,充分展现了东汉时期篆书的艺术风格。观众在欣赏这块碑刻时,不仅能(néng)感受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还能体会到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样为圭首的广武将军碑,不仅因记载前秦时期渭北疆域的划分、部族的分布(fēnbù)、职官的设置以及碑主所统治的吏民数目等具有重要(zhòngyào)历史价值,广武将军碑的书法展现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演变过程,因此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yě)很重要。
螭首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后来逐渐应用于建筑(jiànzhù)、碑刻等领域。螭首碑首的装饰通常包括螭龙的头部或全身,形象神武有力。如孟(rúmèng)显达碑、道德寺碑、大观圣作之碑都属于螭首,特别是位于三展室过道位置的孟显达碑,该碑首的螭龙体格(tǐgé)雄健,身躯相互(xiānghù)缠绕(chánrào),螭腿(tuǐ)和螭爪上的筋骨以及螭身鳞片似乎隐约可见,艺术刻画十分令人震撼(zhènhàn)。 千百年来能够入藏西安碑林的碑,不仅外形讲究形制美,书法内容也要美,如孟显达碑的书法可与被称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相媲美,此碑出土时间较晚,保存完好(wánhǎo),清代(qīngdài)前未见著录,拓本极少。通篇1000多字一气呵成,字字在格且气韵生动。
三展室(zhǎnshì)还陈列了陕北榆林府州(fǔzhōu)折家将——折克行、折继闵的神道碑,还有常规圆首的耀州(yàozhōu)窑德应侯碑。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再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chuánchéng)与艺术魅力
第四至七展室通过丰富(fēngfù)的(de)展品和多样的展陈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艺术魅力。这里的展品主要是历代石刻线画,士人、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反映社会史、地方史、西安碑林史的史料碑刻。有(yǒu)细心的观众观察到,在展厅展墙上会看到一些奇异的精美纹饰,据馆方介绍,它们都来自于(yú)平时观众不易发现的文物内壁,这次馆方整理并展示(zhǎnshì)出来,这样(zhèyàng)会使展览兼具知识性、普及性和趣味性。
第四展室陈列了宋(sòng)、元、明(míng)、清时期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元代至清代(qīngdài)石刻图画。其中元代《万寿宫图》、明代《黄河图说》、清代《太华全图》《关中八景》等碑不仅展现古代画家的高超技艺,还(hái)反映(fǎnyìng)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地理环境。四展室还陈列宋刻《王维画竹》、清刻《孔子像》《松鹤图》和《关帝诗竹》等艺术价值较高的石刻。
第五展室(zhǎnshì)主要陈列宋、元、明、清碑石,以修庙、记功(jìgōng)、拨田、赡学、浚渠、葺城(chéng)、官箴、格言等内容(nèiróng)为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明代赡学田颂碑,它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将光圣庙祀供给学田使用的功绩,受到很多研学团的喜爱。而清代的《送子观音像》也时常见到有美院学生(xuéshēng)驻足观看。五展室的北宋劝慎刑文碑,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晁迥(jiǒng)所述,文中因强调“慎刑”,列举案例,警示后人谨慎用刑,体现中国古代“明德慎刑”的法制(fǎzhì)思想,受到政法工作者的重视。此外,第五展室还陈列宋人李寂(lǐjì)书唐韩愈的“五箴”和清代左宗棠的“天地正气”。这些碑刻不仅展现古代文人的书法艺术,还反映他们对道德、法制和社会责任(zérèn)的深刻(shēnkè)思考。
第六展室主要陈列(chénliè)宋、元、明、清士人所书诗文作品。这里展示众多文人的(de)书法作品(shūfǎzuòpǐn),不仅展现他们的书法技艺,还反映他们的文学才华和思想(sīxiǎng)情感。其中任询的《古柏行》、董其昌的《秣陵旅舍(lǚshè)送章生诗等三首》、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石碑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不同时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情趣(qíngqù)。
第七展室陈列了“关中本”《淳化阁帖(tiē)》,该(gāi)展厅增加了互动展项,配合展厅灯光(dēngguāng)和(hé)展览设施的改造,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迹,使观展体验更好。《淳化阁帖》是我国古代著名法帖,共十卷,前五卷为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名家字迹,后(hòu)五卷为东晋(dōngjìn)“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迹。淳化三年,宋太宗命王著将传世的历代名人墨迹摹刻于枣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帖》,为我国丛帖之祖。第七展室通过互动展示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zhēnguì)的书法作品,感受(gǎnshòu)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传承(chuánchéng)。
大秦景教(qínjǐngjiào)流行中国碑
此外,位于西“翼”的(de)“石刻艺术室(shì)”重点展示汉唐陵墓(língmù)石刻精品,包括东汉走兽、陕北东汉画像石(huàxiàngshí)、李小孩石棺、李寿(lǐshòu)石葬具、献陵石犀、唐石灯、老君像等。本次提升改造,不但对(duì)建成于1963年的老建筑进行了预防性(yùfángxìng)保护,还新增文物17件(组),通过现代化的展陈(chén)手段,对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更(gèng)新。众多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诸如汉画像石、唐代高等级(gāoděngjí)陵墓石雕等精品石刻也在其中。石刻艺术馆的视觉氛围以黑、朱、灰三种颜色(yánsè)为主,分别呈现出庄重神秘的汉画像石砖、雄健(xióngjiàn)豪放的唐代高等级陵墓石雕等不同时代的特点。步入“石刻艺术室”,暖色调(nuǎnsèdiào)的氛围使陈列在这里的画像石、石棺、石犀、石虎不再严肃,有观众评价展厅灯光和文物灯光的整体色调体验感更舒适。馆方介绍,部分柜内的背板、说明牌和辅展墙的造型以及部分文物的说明文字和辅展内容都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多媒体设备和互动展项。调整后(hòu)的李寿墓志和盖被分开展陈,志文和志盖上的文字可以近距离清晰阅读。
位于东(dōng)“翼(yì)”的“石刻艺术馆(yìshùguǎn)”,仍然以“长安(chángān)佛韵”为主题,通过“众生祈愿”和(hé)“宝相千颜”两个专题,展示长安地区的造像碑和单体造像。同时,还新增了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唐力士像、唐11面观音像、唐法藏佛座等精品文物。在展厅色调、文物灯光、辅展内容等展陈细节中凸显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
北区场馆 多元呈现(chéngxiàn)
5大专题:为(wèi)观众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北区场馆为西安碑林博物馆传统(chuántǒng)展品内涵注入新的活力。
陈根远介绍(jièshào),西安碑林新馆为一座地上一层、地下二层的大型(dàxíng)清水混凝土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jiànzhùshèjì)研究院崔恺院士团队设计规划。主体建筑设计既突出历史文化,又融入现代时尚,注重体现碑林与孔庙、明城墙等文脉的整体性。新馆展陈面积较原先增加3倍,许多名碑(míngbēi)独占一厅。过去,即使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书丹名碑也只能“睡大通铺”,如今,这些名碑都住上了“豪华(háohuá)单间(dānjiān)”,使其艺术魅力充分(chōngfèn)彰显。
碑(bēi)林新馆建成,博物馆拿出(náchū)许多压箱底的国之重宝。例如:此次展出的马璘残碑又名马璘新庙(miào)碑,唐大历十四年(shísìnián)(779年)六月书,撰文者为(wèi)程浩,书额者是唐隶名家韩择木长子(zhǎngzǐ)韩秀实。71岁(suì)的吏部尚书颜真卿为刚过世的唐代“中兴猛将(měngjiàng)”扶风(fúfēng)郡王马璘的家庙立马璘新庙碑,他举荐自己老部下韩择木的长子、49岁的韩秀实用隶书书写碑额“唐故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王赠司徒马璘庙碑”20字,以示对晚辈(wǎnbèi)书艺的肯定与提携。此碑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后湮没无闻。直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石碑出土于西安藩署,已残损为五石,存400余字,1947年被移存至西安碑林。因为碑林北扩拆迁卸下,秘藏文物库房,此次为首次公开亮相。
目前,新馆新开设有5个专题展览,每个展览都从不同角度(jiǎodù)展现西安碑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些专题展览内容丰富多样(duōyàng),形式新颖独特,为观众带来(dàilái)全新的文化体验。
北区场馆一层的“星耀(xīngyào)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bówùguǎn)碑刻珍品展”精选26件碑刻珍品,分为东(dōng)、西两个展区。峄(yì)山刻石、曹全碑、皇甫诞碑、孔子庙堂碑、同州三藏圣教序碑、集王书圣教序碑、多宝塔(bǎotǎ)感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玄秘塔碑等珍贵文物都展示在该展区中。
负一层的(de)“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lìshǐ)展”陈列着630件(组)展品,展现西安碑林作为文化地标的独特地位。该主题展不仅展示汉字的演变历程(lìchéng),还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让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shūfǎzuòpǐn)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曹魏正始石经(残石)、唐集王书圣教序碑宋金(sòngjīn)时期整幅拓本、北宋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北宋兴庆池(chí)禊宴诗、元代京兆府重修宣圣庙(shèngmiào)记等珍贵文物可在该展区见到。
负(fù)二层的3个专题展同样(tóngyàng)精彩纷呈。“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cáng)石展”通过170件(组)文物资料,展现了于右任先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贡献;鸳鸯七志斋藏石是于右任先生慷慨捐赠,用方寸文字记述了一幕幕(yímùmù)波澜壮阔的北魏历史画面。该展318方各类碑石中,著名的《熹平石经·周易(zhōuyì)》残石,便保存于该展区,是于右任所购,为现存体量较大一块(yīkuài),两面刻字共400多字,主要内容为《周易》的卦爻辞。此外(cǐwài),还有北魏武昌(wǔchāng)王妃吐谷浑氏、于仙姬、元均之(zhī)、元保洛、元孟辉、元信、元晖、元宝月等大批北魏高等级墓志为首次公开展出。
“丝路石语(shíyǔ)——中古(zhōnggǔ)碑志与丝绸之路展”则(zé)以128件(组)碑刻墓志为核心展品,让观众近距离领略碑志文化和石刻艺术的恒久魅力,该展区(zhǎnqū)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一级文物,还有大批珍贵墓志为首次公开展出,如有来自丝路沿线古国(gǔguó)的商人、僧侣、国王后裔等墓志及张弼、唐逊、吴德(wúdé)鄘、贾温等丝路贸易、“两市”贸易官员的墓志,西域鄯善国王后裔鄯乾、粟特后裔米继芬和曹惠琳(cáohuìlín)、粟特萨保其子翟突娑等墓志,部分珍贵拓本也为首次展出。
在“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展厅,展厅内除“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liúshī)海外,其余四骏“特勤骠”“青(qīng)骓”“什伐赤”“白蹄乌”均为原文物。它们雄浑大气、刚健质朴,是唐初国家建构与跨文明交融的物质见证。该展厅不止陈列有昭陵六骏,还补充有陶马、昭陵相关(xiāngguān)的昭陵沙盘、昭陵御道图(tú)等(děng)介绍。文/图 卜 丁


碑林第五展室内景(nèijǐng)
近日,西安碑林(bēilín)博物馆展览陈列全新亮相,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涵向观众展现碑石文化的博大精深。从(cóng)老馆区到北区场馆,从单一的石质文物(wénwù)到多元的文物类型,展出文物从800余件增至2000余件,部分精品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该馆(gāiguǎn)的全面开放不仅是空间(kōngjiān)的拓展,更是文化深度与广度的延伸——
“十分清晰,比拓片还清楚(qīngchǔ)”
老馆区“新展(xīnzhǎn)陈”:只为展示效果更好
正如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陕西省收藏家协会(xiéhuì)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zhǔrèn)陈根远所说:“西安碑林博物馆丰碑如林,翰香远溢;佛道造像,庄严清虚;墓虎村(mùhǔcūn)牛,威猛驯良(xùnliáng)——这里,就是被称为翰海奇观、雕塑宝库的西安碑林。”
陈根远介绍,从2017年起,陕西省开启碑林北扩工程(gōngchéng),力图改善碑林参观条件(tiáojiàn),为许多深锁库房未能展出的碑刻珍品提供了公开(gōngkāi)展出的机会。历经8年努力(nǔlì),近日碑林北扩工程竣工,这是1103年西安碑林迁至现址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
西安碑林博物馆调整后的文物展陈分布于老馆区和北区(běiqū)场馆。
目前,老馆区原有展陈面积8000平方米,呈“一轴两翼”式的(de)空间布局(kōngjiānbùjú),也一直是(shì)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核心区域,这里保留着第一至第七展室、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等经典陈列。这些展区不仅(bùjǐn)是该馆展品的根基,更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 “十分(shífēn)清晰,比(bǐ)拓片还清楚。”有一群来自北京的书法爱好者跟身边的朋友(péngyǒu)一边赏析《开成石经》,一边互相交流讨论。据悉,这种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展示效果,得益于馆方在(zài)更新展柜和照明设备同时,还给所有碑刻展柜更换了“低反”玻璃。

碑林石刻(shíkè)艺术馆展厅的唐11面观音像

东汉(dōnghàn)圭首仓颉庙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展陈上新,除了北区新展外,老馆区的变化也不少,特别是轴线(zhóuxiàn)上的第一至第七展室除调整石碑位置外,还从(cóng)石碑脚下的抗震台到文物本体和四周(sìzhōu)的灯光系统、环境氛围都有耳目一新(ěrmùyīxīn)之感;西安碑林中轴线上的7个展室宛如七扇通往不同(bùtóng)碑刻时空的大门,每扇门后都藏着无尽的文化瑰宝,等待着观众们去探索、品味和感悟。据悉,老馆区以保障文物安全为(wèi)前提,遵循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将保护和展示相结合,重新规划空间布局和参观路线,着力加强环境照明(zhàomíng)和文物低反玻璃,更换陈旧的展柜(zhǎnguì)、展具,充实展览内容、完善辅展信息、增加互动(hùdòng)展项,以期让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更好。
重温(chóngwēn)石经古韵 重视经典传承
再探我国(wǒguó)古代“石质教科书”
第一展室“宝刻儒光——《开成石经》展”,围绕《开成石经》本体,以《开成石经》的刻立背景、迁移经过(jīngguò)、历代保护和研究成果(yánjiūchéngguǒ)为主线,以七朝石经遗存、石经刊刻(kānkè)历史和儒家经典体系的形成为辅线,全面展现(zhǎnxiàn)了《开成石经》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踏入第一(dìyī)展室,开启穿越千年的对话,儒家(rújiā)经典《开成石经(shíjīng)》依次矗立(chùlì),碑身历经(lìjīng)风雨却依旧字迹清晰。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在馆(guǎn)方新换(fāngxīnhuàn)的“低反”玻璃和灯光下,显得更为(gèngwéi)清晰、立体,似乎在静静诉说着大唐的那次刻经盛举。这部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儒家经典,被誉为我国古代“石质教科书”,涵盖《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12部儒家经典,为儒家经典标准范本。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看到一些与《开成石经》相关的辅助展品。这些展品通过多媒体(duōméitǐ)展示和详细的图文说明,介绍《开成石经》的刻立(kèlì)背景、迁移经过、历代保护和研究成果,如(rú)展室中展示《开成石经》的刻立过程,从选石、刻字到最终的立碑,每一步都凝聚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开成石经》在不同历史时期(shíqī)的保护措施,如宋代的修复、明代的加固等也都有所展示,这些措施不仅保护石经的完整性,也延续其(qí)文化价值(jiàzhí)。
第二展室(zhǎnshì)陈列有清刻《孟子》《大学》《中庸》等碑刻,全部加装隔震设施,增设(zēngshè)了多媒体设备(shèbèi)引导观众(guānzhòng)了解碑刻细节。其中,清康熙三年补(bǔ)刻的《孟子》17石,与唐《开成(kāichéng)石经》合为“十三经”,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儒家经典的内容(nèiróng),还展现了清代书法艺术(shūfǎyìshù)的高超(gāochāo)水平。为更好地展示其文化(wénhuà)价值,馆方综合它的时代、内容等因素,将其从原第一展室调整而来,与清刻《大学》《中庸》及记述陕西巡抚贾汉复(jiǎhànfù)为唐《开成石经》补刻《孟子》之事的《贾汉复补石经〈孟子〉诗》《贾公增刻〈孟子〉诗》等石刻一同陈列。为确保文物安全,馆方为它们加装了隔震设施,这些藏在石碑底下的设备,在发生地震时,可达到地面(dìmiàn)震动而碑体不动的效果。此外,馆方还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观众了解碑刻细节和碑文内容,方便(biàn)观众了解石碑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些多媒体设备的高度和角度(jiǎodù)跟展厅内的铜色金属展板一样,也是经过精心布置,方便每一位观众都能轻松触及,无须费力弯腰或抬头便能摸到。

多宝塔感应(gǎnyìng)碑 (局部)

聚焦(jùjiāo)碑刻形制的种类和发展演变
观众可一睹古代石碑种类的(de)丰富多彩
在第三展室内,各朝代各种形制(xíngzhì)的(de)碑刻竞相展现,东汉圭首仓颉庙碑古朴浑厚,前秦圭首广武将军碑气势磅礴,还有东汉晕首仙人唐公房碑、隋螭首孟显达碑、唐螭首道德(dàodé)寺碑、北宋螭首大观圣作之碑等22种碑刻。漫步其中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shíguāngsuìdào),透过这些不同时代碑首理解(lǐjiě)不同朝代的精神气质。馆方将不同时代、不同形制的石碑集中在该展室,聚焦碑刻形制的种类和(hé)发展演变,向观众展示古代(gǔdài)石碑形制的丰富种类。
“晕首”碑呈圆形,顶部微微隆起,形似云彩(yúncǎi),故称为“晕首”,如仙人唐公房碑,碑首呈明显(míngxiǎn)云彩形。该碑原立于陕西城固县唐仙观,1970年移至西安(xīān)碑林。碑文记述了陕西城固人唐公房修道成仙的传说,也是(sh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
圭首碑首呈长方形,顶部平整,形似圭板,如仓颉(cāngjié)庙碑、广武(guǎngwǔ)将军碑。东汉仓颉庙碑原立于陕西白水县(báishuǐxiàn)史官村仓颉庙内(nèi),碑文记录东汉衙县(今白水县)县令刘羡奉太守刘明府之命修建祠庙的(de)事迹。该碑采用篆书书写,字体古朴典雅,笔画圆润,充分展现了东汉时期篆书的艺术风格。观众在欣赏这块碑刻时,不仅能(néng)感受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还能体会到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样为圭首的广武将军碑,不仅因记载前秦时期渭北疆域的划分、部族的分布(fēnbù)、职官的设置以及碑主所统治的吏民数目等具有重要(zhòngyào)历史价值,广武将军碑的书法展现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演变过程,因此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yě)很重要。
螭首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后来逐渐应用于建筑(jiànzhù)、碑刻等领域。螭首碑首的装饰通常包括螭龙的头部或全身,形象神武有力。如孟(rúmèng)显达碑、道德寺碑、大观圣作之碑都属于螭首,特别是位于三展室过道位置的孟显达碑,该碑首的螭龙体格(tǐgé)雄健,身躯相互(xiānghù)缠绕(chánrào),螭腿(tuǐ)和螭爪上的筋骨以及螭身鳞片似乎隐约可见,艺术刻画十分令人震撼(zhènhàn)。 千百年来能够入藏西安碑林的碑,不仅外形讲究形制美,书法内容也要美,如孟显达碑的书法可与被称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相媲美,此碑出土时间较晚,保存完好(wánhǎo),清代(qīngdài)前未见著录,拓本极少。通篇1000多字一气呵成,字字在格且气韵生动。
三展室(zhǎnshì)还陈列了陕北榆林府州(fǔzhōu)折家将——折克行、折继闵的神道碑,还有常规圆首的耀州(yàozhōu)窑德应侯碑。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再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chuánchéng)与艺术魅力
第四至七展室通过丰富(fēngfù)的(de)展品和多样的展陈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艺术魅力。这里的展品主要是历代石刻线画,士人、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反映社会史、地方史、西安碑林史的史料碑刻。有(yǒu)细心的观众观察到,在展厅展墙上会看到一些奇异的精美纹饰,据馆方介绍,它们都来自于(yú)平时观众不易发现的文物内壁,这次馆方整理并展示(zhǎnshì)出来,这样(zhèyàng)会使展览兼具知识性、普及性和趣味性。
第四展室陈列了宋(sòng)、元、明(míng)、清时期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元代至清代(qīngdài)石刻图画。其中元代《万寿宫图》、明代《黄河图说》、清代《太华全图》《关中八景》等碑不仅展现古代画家的高超技艺,还(hái)反映(fǎnyìng)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地理环境。四展室还陈列宋刻《王维画竹》、清刻《孔子像》《松鹤图》和《关帝诗竹》等艺术价值较高的石刻。
第五展室(zhǎnshì)主要陈列宋、元、明、清碑石,以修庙、记功(jìgōng)、拨田、赡学、浚渠、葺城(chéng)、官箴、格言等内容(nèiróng)为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明代赡学田颂碑,它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将光圣庙祀供给学田使用的功绩,受到很多研学团的喜爱。而清代的《送子观音像》也时常见到有美院学生(xuéshēng)驻足观看。五展室的北宋劝慎刑文碑,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晁迥(jiǒng)所述,文中因强调“慎刑”,列举案例,警示后人谨慎用刑,体现中国古代“明德慎刑”的法制(fǎzhì)思想,受到政法工作者的重视。此外,第五展室还陈列宋人李寂(lǐjì)书唐韩愈的“五箴”和清代左宗棠的“天地正气”。这些碑刻不仅展现古代文人的书法艺术,还反映他们对道德、法制和社会责任(zérèn)的深刻(shēnkè)思考。
第六展室主要陈列(chénliè)宋、元、明、清士人所书诗文作品。这里展示众多文人的(de)书法作品(shūfǎzuòpǐn),不仅展现他们的书法技艺,还反映他们的文学才华和思想(sīxiǎng)情感。其中任询的《古柏行》、董其昌的《秣陵旅舍(lǚshè)送章生诗等三首》、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石碑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不同时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情趣(qíngqù)。
第七展室陈列了“关中本”《淳化阁帖(tiē)》,该(gāi)展厅增加了互动展项,配合展厅灯光(dēngguāng)和(hé)展览设施的改造,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迹,使观展体验更好。《淳化阁帖》是我国古代著名法帖,共十卷,前五卷为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名家字迹,后(hòu)五卷为东晋(dōngjìn)“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迹。淳化三年,宋太宗命王著将传世的历代名人墨迹摹刻于枣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帖》,为我国丛帖之祖。第七展室通过互动展示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zhēnguì)的书法作品,感受(gǎnshòu)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传承(chuánchéng)。


大秦景教(qínjǐngjiào)流行中国碑
此外,位于西“翼”的(de)“石刻艺术室(shì)”重点展示汉唐陵墓(língmù)石刻精品,包括东汉走兽、陕北东汉画像石(huàxiàngshí)、李小孩石棺、李寿(lǐshòu)石葬具、献陵石犀、唐石灯、老君像等。本次提升改造,不但对(duì)建成于1963年的老建筑进行了预防性(yùfángxìng)保护,还新增文物17件(组),通过现代化的展陈(chén)手段,对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进行了全方位更(gèng)新。众多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诸如汉画像石、唐代高等级(gāoděngjí)陵墓石雕等精品石刻也在其中。石刻艺术馆的视觉氛围以黑、朱、灰三种颜色(yánsè)为主,分别呈现出庄重神秘的汉画像石砖、雄健(xióngjiàn)豪放的唐代高等级陵墓石雕等不同时代的特点。步入“石刻艺术室”,暖色调(nuǎnsèdiào)的氛围使陈列在这里的画像石、石棺、石犀、石虎不再严肃,有观众评价展厅灯光和文物灯光的整体色调体验感更舒适。馆方介绍,部分柜内的背板、说明牌和辅展墙的造型以及部分文物的说明文字和辅展内容都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多媒体设备和互动展项。调整后(hòu)的李寿墓志和盖被分开展陈,志文和志盖上的文字可以近距离清晰阅读。
位于东(dōng)“翼(yì)”的“石刻艺术馆(yìshùguǎn)”,仍然以“长安(chángān)佛韵”为主题,通过“众生祈愿”和(hé)“宝相千颜”两个专题,展示长安地区的造像碑和单体造像。同时,还新增了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唐力士像、唐11面观音像、唐法藏佛座等精品文物。在展厅色调、文物灯光、辅展内容等展陈细节中凸显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
北区场馆 多元呈现(chéngxiàn)
5大专题:为(wèi)观众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北区场馆为西安碑林博物馆传统(chuántǒng)展品内涵注入新的活力。
陈根远介绍(jièshào),西安碑林新馆为一座地上一层、地下二层的大型(dàxíng)清水混凝土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jiànzhùshèjì)研究院崔恺院士团队设计规划。主体建筑设计既突出历史文化,又融入现代时尚,注重体现碑林与孔庙、明城墙等文脉的整体性。新馆展陈面积较原先增加3倍,许多名碑(míngbēi)独占一厅。过去,即使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书丹名碑也只能“睡大通铺”,如今,这些名碑都住上了“豪华(háohuá)单间(dānjiān)”,使其艺术魅力充分(chōngfèn)彰显。
碑(bēi)林新馆建成,博物馆拿出(náchū)许多压箱底的国之重宝。例如:此次展出的马璘残碑又名马璘新庙(miào)碑,唐大历十四年(shísìnián)(779年)六月书,撰文者为(wèi)程浩,书额者是唐隶名家韩择木长子(zhǎngzǐ)韩秀实。71岁(suì)的吏部尚书颜真卿为刚过世的唐代“中兴猛将(měngjiàng)”扶风(fúfēng)郡王马璘的家庙立马璘新庙碑,他举荐自己老部下韩择木的长子、49岁的韩秀实用隶书书写碑额“唐故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王赠司徒马璘庙碑”20字,以示对晚辈(wǎnbèi)书艺的肯定与提携。此碑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后湮没无闻。直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石碑出土于西安藩署,已残损为五石,存400余字,1947年被移存至西安碑林。因为碑林北扩拆迁卸下,秘藏文物库房,此次为首次公开亮相。
目前,新馆新开设有5个专题展览,每个展览都从不同角度(jiǎodù)展现西安碑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些专题展览内容丰富多样(duōyàng),形式新颖独特,为观众带来(dàilái)全新的文化体验。
北区场馆一层的“星耀(xīngyào)长安——西安碑林博物馆(bówùguǎn)碑刻珍品展”精选26件碑刻珍品,分为东(dōng)、西两个展区。峄(yì)山刻石、曹全碑、皇甫诞碑、孔子庙堂碑、同州三藏圣教序碑、集王书圣教序碑、多宝塔(bǎotǎ)感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玄秘塔碑等珍贵文物都展示在该展区中。
负一层的(de)“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lìshǐ)展”陈列着630件(组)展品,展现西安碑林作为文化地标的独特地位。该主题展不仅展示汉字的演变历程(lìchéng),还深入探讨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让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shūfǎzuòpǐn)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曹魏正始石经(残石)、唐集王书圣教序碑宋金(sòngjīn)时期整幅拓本、北宋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北宋兴庆池(chí)禊宴诗、元代京兆府重修宣圣庙(shèngmiào)记等珍贵文物可在该展区见到。
负(fù)二层的3个专题展同样(tóngyàng)精彩纷呈。“贞珉千年——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cáng)石展”通过170件(组)文物资料,展现了于右任先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贡献;鸳鸯七志斋藏石是于右任先生慷慨捐赠,用方寸文字记述了一幕幕(yímùmù)波澜壮阔的北魏历史画面。该展318方各类碑石中,著名的《熹平石经·周易(zhōuyì)》残石,便保存于该展区,是于右任所购,为现存体量较大一块(yīkuài),两面刻字共400多字,主要内容为《周易》的卦爻辞。此外(cǐwài),还有北魏武昌(wǔchāng)王妃吐谷浑氏、于仙姬、元均之(zhī)、元保洛、元孟辉、元信、元晖、元宝月等大批北魏高等级墓志为首次公开展出。
“丝路石语(shíyǔ)——中古(zhōnggǔ)碑志与丝绸之路展”则(zé)以128件(组)碑刻墓志为核心展品,让观众近距离领略碑志文化和石刻艺术的恒久魅力,该展区(zhǎnqū)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一级文物,还有大批珍贵墓志为首次公开展出,如有来自丝路沿线古国(gǔguó)的商人、僧侣、国王后裔等墓志及张弼、唐逊、吴德(wúdé)鄘、贾温等丝路贸易、“两市”贸易官员的墓志,西域鄯善国王后裔鄯乾、粟特后裔米继芬和曹惠琳(cáohuìlín)、粟特萨保其子翟突娑等墓志,部分珍贵拓本也为首次展出。
在“骧腾百世——昭陵六骏专题展”展厅,展厅内除“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liúshī)海外,其余四骏“特勤骠”“青(qīng)骓”“什伐赤”“白蹄乌”均为原文物。它们雄浑大气、刚健质朴,是唐初国家建构与跨文明交融的物质见证。该展厅不止陈列有昭陵六骏,还补充有陶马、昭陵相关(xiāngguān)的昭陵沙盘、昭陵御道图(tú)等(děng)介绍。文/图 卜 丁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